“四堡锡器制作技艺”传承人:让客家锡器熠熠生辉
在客家祖地连城县四堡镇街道旁的精全锡艺堂奏响,一个精壮干练的中年汉子右手挥舞着铁锤、板锤,左手旋转着锡器粗胚,反复捶打着。千锤百炼见真功,一块块2毫米厚的锡板就变成了一个个精致圆润的壶脖、壶身、壶盖等部件,又渐渐拼焊成一把银光闪闪的锡酒壶。
这位汉子就是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“四堡锡器制作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马恩明的大儿子,四堡精全锡艺堂的第七代传人马华强。而橱柜里琳琅满目尽是他的绝活:有牧童吹笛、仙鹤穿莲、金狮报喜、龙凤呈祥、麒麟献瑞、双龙戏珠……壶、爵、炉、杯、盏,让人目不暇接,惊叹不已。
“祖训教导我们一技在手方能行天下,而打锡既要有天赋,更要从小练起。”今年39岁的马华强如是说,打制锡器是四堡起于宋代,流传至今的传统工艺,鼎盛时期当地的打锡工匠有500多人。他从小跟着父亲打下手,苦练打锡、锡器雕刻技艺,练就了左右手开弓的祖传绝技。
“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必须有人传承。”刚开始,在厦门年收入10多万元的马华强并不十分愿意回来打锡。但是源于对锡艺的热爱,他和同样在外的兄弟最终以“抓阄”的形式,确定了让他回家传承锡器制作技艺。
“经过5个多月的磨合才达到老爷子的要求,其间出了很多废品。”凭借着勤奋和执着,马华强慢慢拾回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学到的基本功,很快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。
就在回来的第二年,马恩明父子共同完成了一个大项目:为连城县博物馆打造一百乐斗地主个155㎝高的大锡壶。对于这个“冠豸壶王”的打造过程,马华强依然记忆犹新。
“光设计图就花了一个月时间。”马华强说,他们先用铅笔在纸上画出一比一的设计图,随后的制作花了两个多月时间,其间,母亲、妹妹也来帮忙,几乎是“全家总动员”。这是马恩明百乐斗地主打锡生涯中制作的最大一个锡壶,其中的困难和艰辛自不必说,工程即将完工之时还发生了意外。
“壶嘴一开始做得比较薄,拼接的时候没办法承重,两个人抬起来,整个壶把都变形了。”马华强说,为了提高承重必须增加厚度,但是增加厚度又会使壶嘴的出水量无百乐斗地主法达到要求。经过精确的计算,马华强提出了修改意见,对壶嘴进行重新设计和制作,最终解决了问题。
(责任编辑:百乐斗地主)